失眠治疗,“方证合一”
发布日期:2024-10-25 17:24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
失眠是一个临床症状,近半个世纪以来,中医内科学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,分作若干证候型,并以证立法,据法立方遣药,企图通过这种方法指导临床。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,王辉武教授认为,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,但并不是全部。方证辨治作为经验传承体系,与辨证论治体系共同构筑了中医的特色和精髓。这种方法论治失眠,临床更好操作。

“方证”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创立的经验传承体系,多年来被日本汉方家奉为圭臬。“方与证是《伤寒论》的核心”,证,“简而言之,凡人之疾病,反映体之内外上下,以及各种痛痒、各种异常现象,一些蛛丝马迹都可以称之为证。证,就是'证明’,客观存在,而领事物之先。”(《刘渡舟医学全集》)因此,“方证辨治”也具有一些辨证元素,临床上每一病证必有一最优方剂匹配。当失眠作为临床之主症,其核心是方与证的最佳对接。这就是,总结识证、遣方与选药方面的经验,使方与证之间达到最佳组合,从而确保临床疗效。所以王辉武教授在失眠的临床诊治中提倡方证辨治,以期更好地临床操作和传承。以下为王辉武教授治疗失眠常用方剂与运用思路。

图片

1.天王补心丹方证

源流:《校注妇人良方》中薛己附方。书中云:天王补心丹“宁心保神,益血固精,壮力强志,令人不忘。清三焦,化痰涎,祛烦热,除惊悸,疗咽干,育养心神”。

图片

组成与用法

人参(去芦)、茯苓、玄参、丹参、桔梗、远志各五钱,当归(酒浸)、五味子、麦冬(去心)、天冬、柏子仁、酸枣仁(炒)各一两,生地黄四两。上为末,炼蜜丸桐子大,每服二三十丸。用朱砂为衣,临卧,竹叶煎汤送下。

主症:心悸失眠,虚烦神疲,梦遗健忘,手足心热,口舌生疮,舌红少苔,脉细或细数。

病机:阴虚血少,心火旺盛。《摄生总要》:“心者神明之官也。忧愁思虑则伤心,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,故健忘怔忡;心主血,血燥则津枯,故大便不利;舌为之外候,心火上炎,故口舌生疮。”

治法:滋阴清热,养血安神。

临证运用: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清热,天冬、麦冬、玄参皆甘寒多液;当归补阴血;丹参补血养心,宁心安神;人参补五脏,安心神;茯苓益脾宁心;酸枣仁、制远志、柏子仁养心安神;五味子敛心气;桔梗载药上行,再加朱砂少许,镇心疗效可期,但虑其汞毒,已较少用,以琥珀代之亦可。内热重者,可加小剂量黄连、山栀子;盗汗者,加山茱萸肉。

此方生地黄长于凉血滋阴,用量是其他药物总量的八倍之多,加上当归、二冬、玄参,其滋阴力量比黄连阿胶汤强,近年常用于失眠。临床上如见大便干燥,口舌生疮,或长时间脑力透支而健忘、心悸者,更为适合。

图片

2.酸枣仁汤方证

源流:“虚劳,虚烦不得眠,酸枣仁汤主之。”(《金匮要略》)

图片

组成与用法

酸枣仁二升,甘草一两,知母二两,茯苓二两,川芎二两(原注:深师有生姜二两)。上五味,以水八开,煮酸枣仁,得六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主症:不得眠,心中烦扰,郁而不宁,属虚者。

伴随症:头目昏花,双眼干涩。

病机:肝血不足,魂不守舍。“人寤则魂寓于目,寐则魂藏于肝。虚劳之人,肝气不荣,则魂不得藏,魂不得藏故不得眠……皆所以求肝之治,而宅其魂也。”(《金匮要略心典》)

治法:养血安神。

临证运用:酸枣仁汤是专治失眠之方,历代有从补阴论者,因为知母能滋阴,但从肝血论者更多。方中药味不多,但每药均有深意:用酸枣仁者,是为阴血不足,不能涵阳而设;用茯苓者,是为湿阻三焦,阳不入阴而设;用川芎者,是为血行不畅,脑失所养而设;用知母者,是为热伏于胸,心神受扰而设。从这四个方面针对失眠病因,可谓周到。如果想增加力度,阴血不足为主者,可加制首乌、夜交藤;湿浊为主者,可加石菖蒲、半夏;热象明显加栀子;瘀血重者,可加赤芍、桃仁。

本方君药酸枣仁之归经,明以前归心经,李时珍加上了肝经,认为:“酸枣实味酸性收,故……其仁甘而润,熟用疗胆虚不得眠、烦渴、虚汗之证,生用疗胆热好眠。”自唐代开始,酸枣仁之用有生熟之分,失眠者用炒,嗜睡者用生,一直沿袭至今。历史上曾有争议,近年研究表明,生、炒枣仁水煎液对动物均有镇静、安眠作用,两者并无显著差异。要注意的是,炒制枣仁时应该严格掌握火候,以免久炒油枯而失效。

延伸方证:归脾汤方证(《济生方》)

主症:失眠兼有气虚者。

临证运用:本方亦有养血安神之功,但偏于补脾益气,着眼于心血生化之源,以治失眠、心悸、健忘为主症。

图片

3.温胆汤方证

源流:温胆汤之名首载于《外台秘要》,后世多种方书均有温胆汤之名,药味略有减少。

何谓“温胆”?诸家讨论颇多。本所指之温胆汤方证,为宋代陈言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中所载三首温胆汤之一,即卷九之温胆汤。

图片

组成与用法

半夏(汤洗七次)、竹茹、枳实(麸炒,去瓤)各二两,陈皮三两,甘草(炙)一两,茯苓一两半。上锉为散,每服四大钱,水一盏半,加生姜五片,大枣一枚,煎七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主症:失眠,惊悸,多梦,呕恶属痰所扰者。

伴随症:眩晕,多涎,苔腻,脉滑。

病机:胆胃不和,痰热内扰。

治法:理气化痰,清热和胃

临证运用:温胆汤原用于“治心胆虚怯,触事易惊,或梦寐不祥,异象感惑,遂致心惊胆慑,气郁生涎,涎与气搏,变生诸症,或短气悸乏,或复自汗,四肢浮肿,饮食无味,心虚烦闷,坐卧不安”。主要是因为痰与热导致惊、悸,进而造成失眠。常加酸枣仁、五味子、川芎和灵芝,疗效更好。

本方临床应用极广,受“怪病多痰”的影响,随证加减用于许多疑难怪病。热重者加黄连,为黄连温胆汤;伴头晕加天麻、珍珠母;耳鸣加石菖蒲、磁石;气血虚者,加人参、熟地黄。对于痰所致的失眠,临床上有一些特征,一是久治无效,二是补而无效,三是久病不衰,中年以上甚至日渐体丰而胖,或虽瘦而面色晦暗,或淡而白,不一定有脉象滑数,也不必见苔厚腻。加用海藻、昆布、海蛤粉、制远志、胆南星,可以增强治痰疗效;或配伍降气之降香、香附、旋覆花等,对因气郁痰滞、痰气交阻所致之失眠、心烦有一定作用。

延伸方证:半夏秫米汤方证(《灵枢》)

主症:失眠属痰之轻症。

临证运用:主治痰浊阻滞三焦,卫气出入受阻,不能入于营阴而失眠不寐者,是《灵枢·邪客》中现存最早的古方之一。方中半夏祛三焦痰浊,令阳能入阴;秫米温胃健脾,能呈祛痰涤浊、交通阴阳之功。临床可先将秫米30~60g(重症可用250g)煎水,再与温胆汤诸药同服,有效。

图片

●一方加减治愈20余年顽固头痛●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施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